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

RTI 與轉介前介入知能研習


曾世杰教授講解轉介前介入
曾世杰教授講解轉介前介入
日期:2025年5月24日(星期六)

地點:臺東縣特殊教育中心

主題:RTI 與轉介前介入

講師:國立臺東大學 特殊教育系 曾世杰 教授

摘要:

依據〈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辦法〉,鑑定基準明確提及「介入」的有學習障礙與情緒行為障礙兩種情形,(1) 學習障礙:..等學習表現有學習困難,且需經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介入,仍難有效改善。(2) 情緒行為障礙:前二款之困難經評估後確定一般教育及輔導所提供之介入成效有限,仍有特殊教育需求。

在教育領域,介入(Intervention)可細分「轉介前介入」(Pre-Referral Intervention, PRI)與「介入反應模式」(Response To Intervetion/Response To Instruction, RTI),簡單來說,PRI 則是指在轉介學生至特殊教育(進行鑑定)之前,普通教育先行介入;RTI 是當學生有困難,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便先行介入。轉介前介入(PRI)是傳統學習障礙鑑定模式下的產物,介入反應模式(RTI)則是教育革新後的執行模式,又稱為多層次支持系統介入。至於本國教育系統中的學習扶助(先前稱為補救教學)是針對所有學業落後的學生給予課程,核心理念較接近於上述的介入反應模式(RTI)。

轉介前介入(PRI)與介入反應模式(RTI)的差異,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探討:

(1) 介入提供的時機:轉介前介入(PRI)提供的時機為普通班教師發現學生可能有特殊教育需求時,以提供額外的教學介入,來排除學生的困難是教學不當所致。介入反應模式(RTI)則是針對所有學生進行篩選測驗,只要學生表現未達標準,學生都有機會接受更精緻的額外教學,不必等到學生出現顯著學習困難,即可盡早進行適性介入。

(2) 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合作模式:轉介前介入(PRI)中,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仍分屬兩個教育系統。普通教育教師提供轉介前介入紀錄後,學生若符合鑑定基準,後續就由特殊教育教師進行教學,在轉介前介入中普教與特教的合作低;至於介入反應模式(RTI),普、特必須合作無間,以共同執行多層次支持系統介入,包含第一層的差異化教學(普通教育)、第二層的補救教學(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/學習扶助課程)、第三層的特殊教育。

(3) 進展監控的方式:源於傳統學習障礙鑑定的轉介前介入(PRI),較依賴一次性標準化鑑定工具,且只提供普通教育的教學結果作為佐證,較不要求歷程中的進展資料;至於介入反應模式(RTI)則更看重教學歷程中的學生進步,以觀察介入是否有成效,是否需要調整教學策略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