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教育環境裡,如何處理問題行為一直以來都是讓教師很困擾的問題,同時也是十分重要的議題,一個有問題行為的學生,會不斷的因為自己的問題而製造出問題行為,這樣的行為可能想引起他人注意,可能是一種保護機制,可能有多種藏在行為底下我們看不見的原因,但是這些行為不但干擾了教師的教學,更影響自己與其他人,所以我們通常會透過[最快的方式]-懲罰,去減少其產生的頻率,但效果很有限,有時甚至讓問題的嚴重性擴大。於是正向行為支持的概念便開始萌芽,開始了以正向來替代負向的處理策略。
以下擷取課程中重要的部分:
正向行為支持是一種以價值為導向的方法或過程,用以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及影響,並且提高當事人的生活品質。正向行為支持永遠尊重當事人的尊嚴、個體和自主,並從功能評量發展出廣泛的、多元的介入方案,達到預防的、教育性的目的。
正向行為支持的假設與目的
(一) 正向行為支持有四項假設
- 問題行為與環境脈絡有關
- 問題行為對當事人具有功能(作用)
- 徹底了解當事人的社會脈絡及其行為功能才能有效的介入
-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根基於當事人中心的價值並尊重其尊嚴、偏好和目標
(二) 正向行為支持的目標
- 減少或消除老師們所關注的行為
- 協助當事人發展較佳的溝通、社會及自我控制技巧
- 培養與同儕及周遭人事更正向的關係
- 協助其在學校、班級或社區等生活環境中,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
正向行為支持的特徵
(一) 正向行為支持是廣泛且持續的計畫和支持。當團隊建立目標,著重在減少問題行為而設計支持的步驟,提升當事人生活的品質時,必須評估長時間及範圍的目標。
(二) 正向行為支持是合作的歷程,鼓勵團隊積極參與評量和介入。一般來說團隊包含學生、父母、老師和學校人員等。每位成員的知識、專業技術等都有助於發展當事人的介入計畫。這合作的歷程證明正向行為支持具情境(ecological)和社會效度(social validity)。
(三) 正向行為支持包含多重元素,如環境、人事或活動等元素,其假設問題行為發生的原因在於有缺失的環境和不當的行為技能。
(四) 正向行為支持強調以資料為基礎,並據此形成介入計畫和持續監控介入計畫。其計畫強調非嫌惡策略、多元、個別化及尊重當事人,過程進行中須經常分析和評估結果,必要時將調整計畫,以達最佳的效益。
功能性評量(functional assessment)
一、基本概念
此理念主要強調每一種問題行為都是有意義、有目的,透過玏能性評量的過程,我們能夠找出究竟是什麼引發行為(稱作前提事件,antecedents)、什麼使得行為繼續維持下去(稱作行為後果,consequences),以及它們兩者和行為(behavior)之間的關係,並進一步設計合適的行為處理方案。
二、思考流程
1. 界定問題行為:當然很重要的,要先界定什麼是問題行為(behavior),否則可能會把孩子的所有行為都當作問題行為,那可會累壞了!通常會考慮-此行為表現對孩子而言是否適當(跟孩子的年齡、性別有關)?誰在觀察(家長和老師的忍受程度不一樣)?發生在什麼情境下(有些行為在家裡是被允許的)?多常發生?程度有多嚴重?影響範圍有多大…等。
處理的優先順序:如果孩子的問題行為比較多,建議先處理比較嚴重、可能傷害自己或他人,或是影響層面比較大的行為。若想一次解決掉所有的問題行為,對自己和孩子都造成壓力,不僅破壞親子關係,也可能衍生出新的問題行為喔!
2. 找出行為問題的ABC:通常需要經過測試才能證實,家長可透過仔細觀察,推測出大概的因果關係。
(1) 前提事件(A):引發問題行為產生的因素,可分為立即前事、遙遠前事、隱含前事。遙遠前事和隱含前事都指並非立即產生影響的因素,遙遠前事可包括物理環境因素(例如空間、燈光等)、社會因素(父母教養態度、教室師生比等);隱含前事就是指孩子本身的個體變項,內隱地誘發著行為發生。立即前事指的就是當下引發問題行為的特定因素,可能是某個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等。
(2) 行為本身(B):找出此行為的功能,即孩子做出這種行為的原因為何,通常行為可分為四種目的-取得內在刺激、取得外在刺激、逃避內在刺激、逃避外在刺激。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較常是為了取得內在感官刺激,例如轉圓圈會讓他們感到愉悅。逃避內在刺激是指逃避不舒服的感覺,例如以打頭來減輕頭痛的感覺。有些孩子透過問題行為來取得外在刺激,例如干擾同學以獲得老師注意或想要的東西。有的孩子則以問題行為來逃避外在刺激,例如以尿遁來逃避作功課。
(3) 行為後果(C):不當的問題行為處理方式,反而會使問題行為更常發生,通常有四種使行為惡化的可能性。環境正增強指的是特別關注孩子的問題行為,反而讓他從中獲得被注意的感覺,這樣的情形在獨處時比較不會發生。環境負增強指的是大人為了不讓問題行為繼續發生,而中止目前正在進行的事,例如叫孩子做功課他就打人,為了處罰他而把他隔離,他就不用做功課了。有些是自動增強,做出某些行為會讓他感覺舒服(內在感覺正增強),或是減少不舒服的感覺(負自動增強),而使得他們不斷出現這樣的問題行為,即使是獨處時也會發生。
問題行為或是情緒都是一種現象,就像發燒,不能只一昧地給予退燒藥而無視造成發燒真正的原因,這樣,只會讓症狀越來越嚴重,但是行為問題產生之原因非常複雜,如果處於教育現場的教師們都能具備相關知能,藉由行為功能分析,找出行為問題的原因,並且透過預防策略減少問題發生的可能性,加上團隊的功能,或許下一次行為發生的時候,我們就能減少處理的不當,並且確實改善學生的行為問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